党史
当前位置:党史频道 > 最新新闻分类 > 正文

明清北京消费中心的形成

明清以来伴随着全国性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城市商业的繁荣,北京作为都城,消费中心地位不断形成并巩固,集中体现在居于中心并辐射全国的市场格局的形成,具体表现在辐射全国的商品流通、远涉重洋的对外贸易、体系完整的市场布局、日益深入的区域联动等方面。

明清时期北京形成了居于中心并辐射全国的市场格局

明清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货,纷纷汇聚到京城的商业市集,所谓“五方物产,九土财货,莫不聚集于斯”。据北京崇文门税关档案统计,崇文门税关每年税收额可高达30余万两,是清代征收进城商货税最多的中央税关,被誉为“天下总汇之区”。清代每年沿运河北上来京的漕船多达6000余只,随船而至的各类油酒、茶叶、布匹、白糖、纸张、瓷器等数十种商品,“均为京师日用必需之物”,成为京城庞大市场消费的主要来源。

明清时期“前三门”地区作为内外城交流的主要通道,成为北京店铺最集中、商业范围最大的区域,街市之间形成了日益紧密的经济联动效应。在城市东西两侧交通要道附近,分别形成了东四、西四等商业区。定期市集之外,结合中国传统时令,形成了灯市、庙市等节日消费模式。另外,晓市、鬼市和街巷胡同中的流动摊贩,均成为城市商业布局的有效补充,大大提升了基层市场的活力。时至今日,曾经回荡在胡同巷口里的老北京吆喝声,业已成为京味文化独具特色的文脉元素。

明清北京消费中心的形成

清末,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拍摄的前门一带商铺。

明清时期京城大量皇室、官员、外国使臣等消费群体的聚集,带动了城市奢侈性消费贸易的发展。以前门大街珠市为例,乾嘉年间俞清源在《春明丛谈》中记载:“珠市当正阳门之冲,前后左右计二三里,皆殷商巨贾列肆开廛。凡金绮珠玉以及食货如山积,酒榭歌楼欢呼酣饮,恒日暮不休,京师之最繁华处也。”充溢于市场的各类高档商品,有来自南方的珍贵丝绸,东北的人参、貂皮、鹿茸,云贵地区的药材,甚至还有西域宝石、俄国皮毛,以及欧洲的钟表、珐琅等。正如时人所言,京城市场“汇万国之车书,聚千方之玉帛。帝京物品,擅天下以无双;盛世衣冠,迈古今而莫并”。

热点专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