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史
当前位置:党史频道 > 最新新闻分类 > 正文

从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”命题提出看“两个结合”(2)

其二,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”包含如何在中国发挥作用和如何用中国话语表述两个方面的内容。一方面,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作用而言,要“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”,并且“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”,与之相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“抽象的应用”。另一方面,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话语表述而言,要“通过民族形式实现”“带着中国的特性”,具有“新鲜活泼的,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”,与之相反的是“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”“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”“洋八股”“空洞抽象的调头”。不难看出,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与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”即“第一个结合”相一致,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与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”即“第二个结合”相一致。

“第一个结合”要求马克思主义“研究中国的问题”,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。教条主义之所以不行,是因为“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,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”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反对教条主义者和教条主义、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。

“第二个结合”要求马克思主义“说中国话”,侧重理论的建构,特别是其中的话语表述。理论总是存在于一定话语之中或者说诉诸一定的话语来表述的。话语本身具有民族性,这个民族性源自文化的民族性。马克思主义要在他国发挥作用,只有在语言表述上与该国文化传统相适应,才能为该国人民理解和接受。马克思主义经过中国化更好地适应了中国的文化环境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中国发挥作用。这符合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。毛泽东批评教条主义者说,“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,对于自己的祖宗,则对不住,忘记了。”他们说的是“苏联话”“共产国际的话”,难以为中国人所接受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,在客观上必然要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,吸收它的优秀成分,形成马克思主义的“中国话语”。

(作者为光明日报理论部副主任李亚彬)

(原标题:让马克思主义“带着中国的特性”——从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”命题提出看“两个结合”)

来源:北京日报

流程编辑:U031

热点专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