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史
当前位置:党史频道 > 最新新闻分类 > 正文

1941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——我党历史上第一次“思想革命的动员令”(3)

为更好推进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,延安的理论工作者做了理论阐释。9月16日,《解放日报》刊登胡乔木的《为什么要向主观主义宣布坚决无情的战争》一文,认为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,“乃是全民族的思想革命的动员令,乃是中国的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宣告决战的纪念碑”。艾思奇撰文说,主观主义有两种形态:书本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,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,不仅在实际政治的发展上有重大意义,而且也是在思想方法改造上的一个新的飞跃的起点。1942年1月,《解放日报》发表社论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锁钥》,认为“只有经过调查研究,马列主义所指示的改造世界的任务,才能在中国实现。只有经过调查研究,党中央的每个指示,才能在各个具体工作中实现。只有经过调查研究,才能了解敌友我三方面情况,规定出正确的办法,获得工作中的胜利”。

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在广泛调研过程中,加深了对中国基本国情的了解,逐渐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现象,真正认识到教条主义、主观主义的危害,为有力推动延安整风运动深入开展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、加速中国革命胜利起到重要作用。

调查研究开始成为党员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

从1941年起持续开展的调查研究,成为党贯通理论与实际、连结党心与民意的决策方法和工作制度。针对党内对如何解决边区财政经济困难有不同意见,特别是对盐的产运销存在军队组织和自由贸易两种不同观点,毛泽东广泛调研,在1941年8月1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:“增加盐的运销,以官督民运为主,自由运盐为辅。”基本统一了几个月来的不同认识,有效缓解了边区的财政经济困难,还给各根据地提供了通过周密调研掌握实际情况、决策实际问题的范例。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全党大力推动屯田军垦,开展大生产运动、实行精兵简政,终于在1942年底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。为总结两年来经济工作经验,纠正离开发展经济而单纯在财政收支上打主意的错误思想,毛泽东再次周密调研、征求意见,1942年12月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作《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》的报告,提出“发展经济,保障供给”,“公私兼顾”和“军民兼顾”,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。

热点专题